美狮贵宾会-美狮贵宾会

清朝的百名少年,前往美国求学,归来后过着怎样的人生?-美狮贵宾会

来源:www.liupad.com   时间:2022-08-19 09:56   点击:262  编辑:admin   手机版

他们的人生,概括起来就只有八个字:离奇曲折、凄入肝脾。

这些最早的中国官派留学生远涉重洋,为了国家的建设、抵御外敌抛头颅、洒热血,他们拥有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生,基本上每一个人的故事都可以写下来成为一部奇幻的个人传记。

这些留学生归国后,服务于国家建设的各个方面,有些人办实业,建工厂。有些人为了救死扶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有些人投身于教育事业,为教育事业献了最后一份力。而有一些人,看透内忧外患,毅然投笔从戎去当兵,他们每个人都是清军中的优秀军人,直至为捍卫国家存亡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这群留学生出国时的平均年龄只有十二岁,如果按照现在八岁上学的年纪来算,他们出国时只相当于现在小学五年级学生。十二岁本该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年纪,但他们的肩上却扛着国家复兴的重任,可想而知,他们的步伐异常艰难。

长期处于闭关锁国、夜郎自大思想麻痹下的清朝文人、政客对于留学生嗤之以鼻,他们认为出国留学,有辱门楣,至少并不是一件可以光宗耀祖的事情。在他们的眼中,只有四书五经,只有科举、金榜题名才是人生第一大事,才是为官正途。

然而洋务运动的主旨就是自强、求富,若要自强、求富,就必须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想,在这一点上,李鸿章等洋务派领袖与曾国藩等封疆大吏出奇的站在了一起,抨击顽固守旧派的“祸国论”。

虽然遭到了层层阻碍,但得到了洋务派和各地封疆大吏支持的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们终于在1872年8月11日,登上了赴美游轮。

这群平均年龄只有十二岁的留学生,出国时还穿着长袍马褂,头上还梳着传统的大辫子,但到了回国时,有些人剪去了辫子,有些人身着西装马甲,他们受世人唾弃,不伦不类、不知廉耻成了传统国人钉在他们身上的标签。

年轻的学生们似乎并没有因为身在异国他乡而感到自卑,也没有对国外的一切新鲜事物产生迷恋,他们多数人对于学习都十分刻苦,这些留学生中共有50名学生发奋学习考入了美国的大学,其中有22名顺利考入美国耶鲁大学,8名学生考入麻省理工学院。

这些高材生们回国后,服务于国家建设的各个方面:

蔡绍基、唐国安、梁如浩等人投身于祖国的教育事业。

邝荣光、吴仰曾、陈荣贵、罗国瑞等人回国后投入了工业建设。

黄季良、薛有福等人在中法战争中,作为军人英勇殉国。

梁敦彦、蔡廷干、唐绍仪等人后来也成为了民国鼎鼎大名的军政两界大员。

北洋海军致远舰帮带大副陈金揆、济远舰帮带大副沈寿昌、广丙舰帮带大副黄祖莲等海军军官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抱着报国信念毫无退却,指挥全舰官兵拒不投降奋勇杀敌,直至英勇阵亡,以身殉国。

《知史以明鉴·查故以至今》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到90年代,清朝开始大力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升级军事装备。本想着师夷长技以制夷,确实学了不少西方的技术,引进了些生产设备,提高了生产力。

在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却采取了一项看上去非常高明的举措,就是派出了年轻学子到美国学习,用4年的时间共派出了120名少年赴美留学,全面学习美国的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

中华创始之举,古今未有之事,曾国藩和李鸿章两位重臣在给慈禧太后的奏章里将此举称为古往今来的创举。这120名少年就这样在1972年到1975年4年期间派到了美国。说他们是少年,实际上说他们是幼童还差不多,因为他们有的年龄还不到十岁,很多地方也将她们称作120名留美幼童。

这些孩子们经过几十天的海上航行,终于来到大洋彼岸——美国。他们三三两两的进入了美国人的家庭中,接受美国家庭的照顾,顺便学习英语,并进入美国当地的学校进行学习。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女儿就是留美幼童的同学。

据调查统计,在美国学习多年后,共有50名学生考入了美国的大学。其中,有22名进入了著名的耶鲁大学,有8名考入了麻省理工学院。可见这些幼童们到了美国学习还是很优秀的。

在经过十多年的学习后,清政府将这些幼童召回国,有94名曾经的幼童回到了中国,可惜的是有的在美国学习期间因病去世了,有的拒绝回国。

归国的幼童们展现了超出他人的才华,有的名扬天下。民国时期国务总理唐绍仪,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还有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等等,其他的还有的成了铁路局长、外交部长、外交官、海军元帅等等,有的在抵抗外国侵略者时为国捐躯。

当时的合约是这些孩子在美国学习15年的时间,但是最终还是出了状况,当时国内政治出现了变化,他们只好中途辍学返归祖国。但是让人很奇怪的是,当初去的是120位学生,回来的时候只有94位学生的,其余的人都去哪了?

事情是这样的,这其中有很少一部分的同学是提前辍学了,当时的清政府是很严厉的,毕竟花费了很多钱,只要发现是混日子的,没有好好学习的人就会令其退学,所有一部分人是提前回国了。其实可以理解,当时的清政府已经是很穷,所有不会养闲人的,要把钱花在有用人的身上。

还有一部分人在美国去世了,那个时候他们年纪都比较小,或是因为水土不服或是因为生病的原因,所以最终夭折了。潘铭钟当是可是这中间的一位神童,后来因为学习用力过度,最终身故了。最后的一批人也是不愿意回到祖国的,很不容易的到了那边,经过自己的努力上学了,而且也适应了那边的生活,觉得那边会发展的更好,所以就不愿意回来。

知晓更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欢迎关注道人,为你带来不一样的历史解答

民国时候去外国留学要花多少钱?

旧中国去外国留学要花多少钱?

这个问题我还真留心收集过,现在说起来我还真是无聊得很,没事研究这个问题干嘛。

基本上,旧中国出国留学呢,有欧美,和日本两个主要去向,费用却天差地远了。

一、留学欧美。

留学欧美价格都差不多,以留美幼童算,每年1200两,其中学费240两,食宿费960两。这个费用,学费不算,生活费应该是比较昂贵的。

所以当时能去读书的,家里应该不止小有薄财,必须得是大财主才可以。

当然,欧美国家也不是都这么贵,当时有个比利时,比较便宜,费用是一年1700弗朗,相当于留美的三分之一,大概换算就是400两银子一年。

二、留学日本。

然后是留学日本就不一样了,当时日本一年大学学费是日元33-37.5,两日元相当于一银元,也就是说一年学费17两银子,相比于美国的一年光学费240两,可是差的太大了。

而且生活费也便宜,按四倍学费的生活费算,每年不过68两,加上学费每年85两,也不过是115银元一年,还真是只要家里小有薄财就能去的。

阎锡山就是留学日本的

而且日本还距离近容易往返,我记得上海到日本船票是六银元一次。

所以,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当年去欧美的留学生不多,而去日本留学生很多了。

而且因为去日本的人多,所以同学们都成派系,能互相帮忙的。当时留德留美的都是少数派,在军政两届都不成气候。特别是军中,一般都是留日派和国内派争天下。国内派里,晋绥军多是保定系,中央军多是黄埔系,东北军多是东北讲武堂和东北大学什么的。

所以穿越者去了民国时候,要是混学历的话,北方你顶好是在保定军官学校毕业,然后去日本念两年预科,两年陆军士官学校。

中央军的话,你就是黄埔两年速成班,然后跑去日本,和花生米一样养两年马,学历就够了。

而德国的话不推荐,一战后战败国一个,多数军校不能开,很多都是1930年代才逐渐恢复,魏玛德国时代,德国了物价飞涨治安又差,部队就十万人也没前途,一般人得脑袋进水了,才会跑去德国念书。

至于希特勒上台后,德国快速扩军,军人地位提高,还有德国贷款,能派些公费留学生,那都得起码33年,穿越者去念上三年书,36回来就算重用,德械师一个少校顶天了吧?第二年37八一三,就扔在淞沪或者南京妥妥的了。能干嘛?

所以,旧中国要是留学,还是首选敌国日本,价格便宜学历好混同学又多。缺点是中国学生单独上课,不教真东西。

去欧美留学大约需要一千两银子一年,去日本也需要近四百两银子每年……都是令人咋舌的贵!要知道当时一般家庭一年的生活费才20两银子,所以民国时期能出国留学的确实不是一般家庭可以做到的……转眼到了我们这个新时代,我女儿去了美国留学,我是一个一般普通家庭,承担了女儿留学期间的所有费用……感叹: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网站地图